王妃温宝儿txt下载_王妃温宝儿任妍婷txt全集下载
在福建省宁德市柘荣县城郊乡梨坪村尾,静静地横卧着一座历经沧桑的古桥——仙龙桥,东西走向,连接柘荣城关至福鼎的古道,因位于仙娘溪(即龙溪)最上游,民间又称为仙娘桥。它宛如一条沉睡的水龙,默默守护着这片土地,见证着岁月的变迁。
仙龙桥的故事,要从道光年间说起。那时,柘荣大地的山水间弥漫着古朴的气息,人们的生活简单而又充满着对未来的期许。在柘洋下城南门,有一位名叫魏范成的贡士,他心怀善念,一心想要为乡亲们谋福祉。当时的仙龙溪,水流湍急,原有的木桥在岁月的侵蚀和洪水的冲击下,早已摇摇欲坠,给往来行人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和危险。
魏范成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深知这座桥对于乡亲们的重要性,它是连接两岸的纽带,是人们生活与交流的通道。于是,他与兄弟们商议,决定倾全家之力,重修此桥。他们的决定得到了乡亲们的热烈响应,大家纷纷伸出援手,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在众人的期盼中,石桥的建造工程正式启动。工匠们从东源后山采来坚硬的石料,一块块精心雕琢,再运至溪边。石匠们挥舞着工具,汗水湿透了衣衫,但他们毫无怨言,心中只有一个信念:一定要建成一座坚固耐用、经得住时间考验的石桥。
然而,建造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当工程进行到一半时,竟遭到了小人的阻挠,在背后使坏,试图破坏这造福乡里的善举。但魏范成和他的兄弟们并没有被困难吓倒,他们四处奔走,解释说明,最终化解了危机。在他们的坚持和努力下,石桥终于在道光十九年(1839年)建成。
这座石桥长27.6米、单孔跨径12.8米,宽3.68米,高6.7米,宛如一道坚固的屏障,横跨在溪流之上。桥身由一块块巨大的石块紧密拼接而成,桥上的扶栏,雕刻着精美的花纹,虽历经岁月的洗礼,却依然清晰可见,仿佛在向人们展示着当年的辉煌。
在石桥的护栏中央,一块石板外侧刻着“仙龙桥”三个繁体大字,笔力遒劲,气势不凡。左侧抬头写着“清道光庚午孟冬 谷旦”,右侧下方落款“柘城贡士魏潜溪派下 建”;内侧则刻有“本桥坐午向子道光十八年五月间兴工至十九年十一月初八日桥成”的记录,这些文字见证了石桥的建造历程和魏家的善举。
而仙龙桥的名字,还有着一段神秘的传说。相传,当年陈秀二从闾山学法归来,途经梨坪仙娘溪时,突遇暴雨,溪水暴涨,淹没了碇步。正当他准备涉溪时,一位手撑雨伞的美艳村姑向他求助。秀二因男女有别,起初有些犹豫,但最终还是念动咒语,将手中的油纸伞抛向空中,化为一道木桥。村姑笑着踏桥过溪后,倏地升空,原来她是马仙的化身。马仙感激秀二的善举,便赐福于这座桥,以东山顶灵岩仙洞和龙溪合名“仙龙桥”。
在漫长的岁月里,仙龙桥见证了无数的悲欢离合。它看着年轻的学子们背着书包,从桥上走过,奔赴学堂,追求知识的梦想;它目送着新婚的夫妇,手挽着手,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迈向新的生活;它也承受着离人的泪水,看着亲人远行的背影,心中满是不舍与牵挂。
然而,时光的车轮总是无情地向前滚动。1982年,龙溪水库的建成,仙龙桥永远地沉入水底。当水库的水位下降时,仙龙桥偶尔会露出它的真容,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那段被淹没的历史。那坚固的石桥,那精美的扶栏,那刻满文字的石板,都成为了岁月的见证。2020年2月,摄影师林文强用无人机拍摄了龙溪水库枯水季节仙龙桥呈现的精彩画面,让这座百年古桥再次展现在世人眼前。照片中,仙龙桥完好无损,宛如穿越时空而来,重现在人们眼前,令人惊叹不已。
如今,每当人们站在龙溪水库边,望着那平静的水面,心中总会涌起对仙龙桥的无限怀念。它不仅仅是一座石桥,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代表着古人的智慧与坚韧,代表着乡亲们的团结与互助,代表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或许,在某个夜深人静的夜晚,当月光洒在龙溪水库的水面上,仙龙桥会再次浮现,带着它的传说和故事,穿越时空,与人们重逢。而我们,也将在这古老的故事中,感受到那份来自岁月深处的温暖与力量,继续前行,书写属于我们自己的故事。
仙龙桥虽已被淹没,但它的精神却永远活在我们心中。让我们铭记这座饱含慈善文化的古老石桥,铭记清代魏氏家族的善举故事,让这份精神在新时代里继续传承和发扬。
来源:闽东日报
作者:杨常青
编辑:林宇煌
审核:吴宁宁 梁辉约
责任编辑:林宇煌
(原标题:太姥山下|杨常青:水底长虹仙龙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