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炼红会见台湾合作金库商业银行董事长廖灿昌
一
叶
坦
洋
□吴道锷 陈健
两列连绵的青山之间,坦洋溪在静静流淌。溪畔两侧,依山而建的房屋呈狭长分布。站在流池坪山上栈道俯望,坦洋村形似一叶龙舟,顺着由高及低的地势,宛如随时竞渡的姿态。
3600亩茶山环绕的坦洋,一片绿叶,维系着全村家家户户的日常营生,百年如是。
福建“闽红三大工夫”之一的坦洋工夫红茶就出自这个村落。

山坳里的村庄

一
茶叶自1783年始就已经在福安广为种植,清乾隆四十八年编修的《福安县志》记载:“茶,山园皆有。”证明当时福安产茶区分布广且多。
早在明洪武四年(1371年),坦洋村就已经有人在菜园四周种植茶叶,当地人就叫“坦洋菜茶”,适合制作红茶、绿茶。所制作的红茶香高味浓,“坦洋工夫,香飘四海”是周恩来总理对坦洋工夫红茶的赞誉。
1851年,坦洋村“万兴隆”茶行老板胡四福以当地的坦洋菜茶味原料,引入了武夷山的小种红茶制法。因试制此茶颇费工夫,参与研制的众茶商商议出“坦洋工夫”品名。坦洋工夫红茶一投入市场,便广受欢迎,更有“英商购买华茶,以坦洋出产为最”的记载。
“茶季到,千家闹,茶袋铺路当床倒。街灯十里亮天光,戏班连台唱通宵。上街过下街,新衣断线头,白银用斗量,船泊清凤桥。”朗朗上口的民谣描绘的就是当时坦洋茶业的盛景。
今年59岁的刘智勇是土生土长的坦洋人,“我记得小时候村里还有两座欧式风格的建筑,老人说,那是清代茶商为接待外国客商而特意建的。”
下街15号,从石阶拾级而上,依序是上书“武魁”两字的住宅、彼时用于茶叶交易的大厅、生产茶叶的横楼。这组黄墙黑瓦的土木建筑已近150年,为茶商施光凌所建,是丰泰隆茶行旧址。横楼三层,每层11开间,为制茶工房,也是坦洋村迄今为止保存最为完整的早期红茶制作工坊。

百年横楼
横楼地处村庄的高处,凭窗远望,村庄大部分建筑、景色尽收眼里。遥想当年收茶时节,施光凌在此目睹千米长街的熙熙攘攘,心里该是怎样的踌躇满志、意气风发。
宁德飞鸾岭南路的起步岭是晚清时期的闽东北海丝茶路,保存完好的两块石碑,记载着清光绪时期茶道修建的始末,宁德、福安、寿宁等地茶商捐资的数目。水陆兼程、人力肩挑的茶叶出口之路延续到1899年三都澳港口开埠。

起步岭碑
清同治五年(1866年),福建省在坦洋村设立茶税局,足见当时坦洋茶叶市场规模。1881年至1938年,坦洋工夫年均出口超500吨,最鼎盛时期的1881年,福安县茶叶出口7万箱(约2100吨),占福建省总量的十分之一。
1915年,飘洋过海的坦洋工夫在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荣获金奖。
抗日战争爆发后,海上茶路受阻,以出口为主的坦洋工夫红茶就此失去了延续半个多世纪的辉煌。解放后,福安茶区“红(茶)改绿(茶)”,这一改就是30余年,坦洋工夫红茶仅保留少量生产。

二
坦洋上街,一座百年老屋的门口,一名老媪正在打扫地上的杂物。“这栋房子有两百多年了。”老媪邀请我们进屋,“天气太热了,喝口茶吧。”
老媪名叫苏石莲,已经81岁了,衣着整洁,话语轻柔。小包装的茶袋是用小剪刀斜着剪开的,家里的厨房、房间被她收拾得有条不紊。
面对苦难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大儿子离婚后去了福安做工,二儿子因病早逝,一人独居的苏石莲领着低保金,依然精心维护着这个家的整洁。儒家视茶为修身养性方式,或者是茶乡的浸染所致,我对苏石莲肃然起敬。
刘少如的命运与苏石莲并无二致,幼小就失去了双亲,工作中又屡屡受挫。1978年,个头瘦小的刘少如再回到坦洋任村委会主任时,已经50岁了。
刘智勇说:“父亲是个有雄心的人。”当过村支书、如今又回来担任村委会主任的刘少如知道:坦洋人的生计离不开一片茶叶,重振坦洋工夫成了他的“老年”壮志。坦洋村的山头又绿了,茶叶开始收成的季节,茶厂终于又开工了。
命运多舛,1984年开春,茶叶收购价格暴跌,茶厂积压了数千担茶叶。刘少如十分不解,多处询问,怎么也找不到价格暴跌的答案。鼓动着全村复垦茶园的是自己,还没几年却又走入了绝境。一村之长的刘少如不相信命运如此不公,决定亲自寻找答案。雇了一辆货车,装了几十担茶叶,刘少如直奔上海。“如果卖不出去,茶叶直接倒入黄浦江,自己一路乞讨回来。”
天无绝人之路,奇迹发生了,刘少如的一车茶叶被抢购一空,卖了8000多元。不少茶商得知刘少如来自福建坦洋,争着要和他签订购销合同。
刘少如想创办一家公司,也方便与客商签合同。当时的茶叶实行的是统购统销,刘少如办公司的努力自然四处碰壁。刘少如直接上福州找到了时任省农业厅厅长林桂镗,林桂镗曾任设立社口镇的省农科所茶叶所所长,也是一名茶叶专家。林桂镗不仅支持刘少如办企业的想法,同时安排刘少如与下属的富民公司接洽,企业还没批下来,刘少如就以坦洋工夫茶叶公司的名义与富民公司签订了购销一千五百担茶叶和贷款六十万元的合同。
回到福安,刘少如找到了分管农业副县长,给他看了与富民公司签订的合同,副县长正愁着全县几十万担茶叶的销路,在刘少如的申办企业报告上作了批示。
1984年10月,福建福安坦洋工夫茶叶公司在坦洋成立。此时的刘少如一如施光凌的踌躇满志:“从明年起,大家有多少茶叶,公司全包下来,我保证不压等、不压价!”
几个月后的1985年,茶叶购销体制改革,不再由国有企业统购统销。
这一年,公司赚了十万元。
1986年,茶叶公司从祠堂搬到了三层新楼,盈利二十万元。
1988年,刘少如任村委会主任的第十年,坦洋村人均收入从180元上升到850元,超过半数的户均收入超千元。村集体资产超百万元。
2025-08-05,时任宁德地委书记习近平主持召开“宁德地区农民‘话改革,讲形势’报告会”。在五个上台的农民企业家中,刘少如第一个发言,讲述了坦洋村一叶茶叶的创业故事。习近平即兴点评:“改革要担风险,创业要有带头人。”
宁德地委提出:闽东学“三洋”,坦洋要当“领头羊”。
1991年,坦洋村成为省级文明村,村集体资产超过300万元,成为闽东的明星村。

三
元代杨文奎在《儿女团圆》一诗中写道“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一个产业也是如此,在竞争激烈的茶叶市场,绿茶、铁观音、普洱、红茶、白茶各领风骚,即使在坦洋茶叶再度兴旺的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主打的产品也是绿茶。
已是盛夏的中午,晴空万里,阳光更显得火辣。戴着遮阳帽的凌团容刚从茶园除草回来,正坐在村尾的廊桥里稍息。茶园长虫的季节,凌团容一大早从福安赶回村里,二十多亩茶园,整整忙了一个早上。两个孩子分别在上海、北京经营茶叶,夫妻俩在福安也开着茶叶店,凌团容说自己没认真算过一家的年收入,但一家子经营茶叶已经有三十多年了,“我现在要赶去坐班车回福安了,店里还忙着呢。”
2004年,一份《重振坦洋工夫品牌,再创福安茶业辉煌》的福安市政协委员提案,唤醒了尘封已久的坦洋工夫红茶品牌。
2006年秋,福安市在北京举办坦洋工夫茶新闻发布会,11种以“坦洋工夫”为统一品牌的茶产品同时亮相。
坦洋工夫茶制作技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林鸿参与编制了《坦洋工夫红茶综合标准》地方标准,《地理标志产品坦洋工夫》国家标准等一系列技术规范。在品种改制、工艺创新上也下了很多功夫,现在为许多茶客喜爱的花果香坦洋工夫,就是坦洋工夫红茶守正创新的迭代新品。
二十一世纪,“坦洋工夫”荣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中国驰名商标”等荣誉称号。
2024年,即将退休的刘智勇成为一名乡村振兴指导员,回到了溪坪村,溪坪村是以坦洋村为核心“大坦洋”片区乡村振兴联合体成员村庄之一。联村公司由7个村庄联合出资,分工协作,优势互补,2024年联村公司收入超过了500万元。
坦洋千米长街,福茶馆、非遗文创工坊、宁时光村咖等星星点点分布在街头巷尾。坦洋再次成为周边村庄乡村振兴的“领头羊”。
福安农垦集团董事长苏绍铃每个月都要去几次坦洋,坦洋村的多个项目都由农垦集团运营。农垦集团在坦洋的情意楼有40多个房间,“现在正在装修的是二期项目,年底就将开业。”苏绍铃介绍。
农垦集团是坦洋企村联建的国有企业,旗下的福建农垦茶业有限公司拥有坦洋、高坂、王家等三大国有茶场,茶园总面积4800亩,是坦洋工夫红茶的领军企业。
坦洋茶叶小微园是农垦集团建设的标准化厂房,目的是帮助村里的家庭作坊更上层楼。小微园已有5家企业入驻,原先在村里开着小作坊的林正锦搬进了标准化的小微园,企业顺利地通过了SC认证,“与客商签合同更有底气了。”林正锦说。
刘志杰继承了父亲刘少如的茶业,泰和茶行就开在坦洋街上,大姐及大姐夫则在广西横县经营了茶叶。
2024年,坦洋村茶叶总产值达1.1亿元,村集体收入213万元,村民人均收入3.61万元。
流池坪山腰,两条观光栈道就在茶园之上。俯瞰坦洋,远处的青绿茶山,近处青瓦黄墙的村庄,流淌百年的坦洋溪,勾画着一个村庄的百年风华。
来源:闽东日报·新宁德客户端
编辑:卓金芳
审核:刘宁芬 梁辉约
责任编辑:卓金芳
(原标题:知乎者也 | 吴道锷 陈健:一叶坦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