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什么可以补气血
蝉鸣破晓,闽东山峦间的薄雾尚未散尽,我们已踏着晨光走进周宁县咸村镇洋中村。青石板路泛着微凉,飞檐翘角在曦光中勾勒出千年古村的轮廓。
匾额三重奏:
铭刻于木石的精神史诗
长安路55号孙翼如故居内,三块匾额静诉浩然往事。踏入故居的一刻,照壁上红底黑字“如见大宾”四个大字映入眼帘,我们轻抚石壁,仿佛触摸到中华礼学传承的脉搏。这四字出自《论语·颜渊》,孔子用“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来诠释“仁”的精华浓缩,这是孙翼如的人生态度,亦是对后人的告诫:无论对待他人,还是使用民力,都应保持庄重和恭敬的态度。照壁无言矗立六百年,苍劲有力的笔锋已将“敬人如敬己”的儒家伦理浇铸进村落肌理。
转身进入大门,“高风亮节”牌匾则如精神火炬高悬,其下走过孙氏三代贤者:孙翼如以廉立身,其子孙声蕉(宗英)作为咸村小学首任校长,毅然卖田三十亩建校舍;展柜中泛黄的卖田契书,无声诉说着一个家族“宁舍良田千顷,不误子弟一时”的教育信仰。之后,孙声蕉幼子孙一经继任校长,在战火中完备校务,育才无数。
再把视线挪至前方,中堂悬挂着“莲鹤双清”牌匾,墨色淋漓间流淌着一个清官的生命刻度。光绪年间,孙翼如于四川资州任上鞠躬尽瘁,病逝于案牍之间。其清风素行深深震撼了清代四川唯一状元骆成骧,挥毫题赠此匾。与之辉映的,是光绪帝御赐象征清正护佑的“白龙伞”,以及百姓感念其德政所献的“万民伞”。
三重匾额如同三枚文明印章,将“修身、齐家、治国”的士大夫精神,深嵌于黛瓦粉墙之间。
古厝逸韵长:
浸润于梁柱间的中式美学
文昌阁前,我们屏息仰望。“博学慎思”匾额下,当年琅琅书声犹在梁枋间回荡。转身便是奎光阁,这座已有一百多年历史的三檐八面攒尖顶木制宝塔,从飞檐翘角中依旧能感受到古人的建筑智慧,站在塔外看,整栋楼房巧夺天工,塔刹高踞的葫芦雕饰,寓含祥瑞安康之意。檐角上,当地的图腾文狮栩栩如生,吉祥纹的红蓝瓦当更为此增添了一分色彩。顺着台阶上楼,二层的藻井让人惊叹,中式古朴榫卯结构的层叠式拼接,双龙戏珠彩绘虽略被岁月磨损,依旧可见工匠的高超技艺。三层则是精美绝伦的穿斗结构,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美学。
从文昌阁沿着长安路返程,路中燕尾脊翘首云天,马鞍墙勾勒乡愁,推开孙家里厝的大门,便可以发现藏在四方庭院中的匠人巧思,用手触摸窗户上的精细木雕,是毛发细致的鹊、神态憨厚的猴、亦是花攒绮簇的花卉纹……还有尚未褪去的金箔。抬头望,“麟之趾,振振公子,于嗟麟兮……”在脑海中浮现,梁上麒麟呼之欲出,威风凛凛,体现着孙氏家族家风传承。厅堂的垂花柱镌刻细腻,诉说岁月痕迹。出门若留心右上方,还能瞧见朱熹的《观书有感》——“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源头活水,正是古村绵延不绝的精神命脉。
沿着曲径小路下行,走入大池古厝,四方古厝中,盛夏荷花,摇曳生姿。旧时学子坐在美人靠上,听夫子讲学,感受着“一番荷芰生池沼,槛前风送馨香”的禅意美学。
民俗活态展:
流动在时光隧道里的文化基因
一千多年的桃源观,承载着当地村民的民俗信仰。农历五月初五,总有一阵敲锣打鼓声从远处传至桃源观,此刻的植福堂诵经声与粽叶清香缠绕。最特别乡土文化的“行桥仪式”,是村民在桃源桥上将串着硬币的“钱龙”投入溪流,涟漪荡开处,农耕文明对水土的敬畏在波光中粼粼闪烁。宗堂长街,喧声涌起,在鼓点的敲击之间,黑狮跃然于桥上,踩着鼓点腾挪跳跃,狮头黑红相间,狮身斑斓夺目,舞者赋予黑狮灵魂,完成了古老的祈福仪式,是一份说不出的热闹,也是一份说不出的乡土情结。
二月初一朱公明王巡游更是让人驻足。舞龙队伍翻涌如赤霞,彩灯长河照亮青石板路。这场穿越千年的流动盛宴,让开基先贤的精神火炬,在铿锵锣鼓中完成代际传递,祈愿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一阙时光古檐春。我们愿以青春为手,翻开尘封的文化断面,把闽东之光传播开去,让千年根脉重焕生机。
来源:闽东日报·新宁德客户端
作者:宁德师范学院旅游管理系学生林丁芮、林湘、郑雨彤、蓝代梁、叶剑英
编辑:邱祖辉
审核:蓝青 林珺
责任编辑:邱祖辉
(原标题:知乎者也|一阙时光古檐春)